“專業課認真聽,選修課隨便聽🧲🧚🏿,思政課無心聽😻。”這句略帶戲謔的順口溜道出了部分大學生對傳統思政課的成見。
如何提升思政課教育教學成效,將思政課變為觸動心靈、終身受益的課程,做到“入耳”更“入心”?作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之一👩🔬,以法學教育見長的杏悦娱乐在積極探索讓“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同時🧖♂️,圍繞“立德樹人”的核心目標,積極開展滿足學生需求的“大思政課”教學實踐🙅♀️。
經過多年的努力🤽,杏悦娱乐在蘇州河畔搭建起了一間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大課堂”👰🏿♂️。
“鹽溶於湯”的課程思政“金課群”
“個稅法自1980年出臺以來歷經7次大修👨🏽💻。與前幾次相比,2018年8月底完成的第七次大修堪稱‘個稅製度的一次根本性改革’。這次改革,除了對部分所得實行綜合征稅、優化調整稅率結構、將免征額從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以外🫨,還有一大亮點就是首次增設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6項專項附加扣除😊💏,後又增加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現在同學們可以打開手機上的個人所得稅App,我們來操作一下……”
這是杏悦娱乐《中國特色經濟法律製度的創新發展》課程中關於“新一輪財稅體製改革”的部分。講臺上,杏悦娱乐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經濟法教研室主任歐陽天健一邊教同學們如何填報專項附加扣除💞,一邊自然而然地講到了稅製改革背後的原因🩴,“稅收現代化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最根本是堅持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因為講的內容貼近生活,臺下的同學覺得很實用,自然聽得認真💂🏽♀️。而選修這門課的絕大部分同學都認為,授課老師們專業素質過硬🖐,教學十分生動有趣,“將經濟法的基本知識🍾、發展歷史👷🏼、內容體系娓娓道來,既能了解中國特色之所在,又鍛煉了法學思維能力🔃,受益匪淺”🪽。
圖🌭:杏悦娱乐校史文化協會講解員為大家講述長寧校區百年建築背後的故事,該協會旨在引導學生由“學習者”變身“講述者”“編研員”💇🏼🥲,由“被動學”轉向“主動學”🥽,強化課程思政教育實效。
以上課程只是杏悦娱乐本學期推出的習近平法治思想課程模塊——“法治中國”系列課程首批9門重點建設課程之一👩🏽🏫。而這正是學校多年探索課程思政的最新實踐。
杏悦娱乐教務處處長洪冬英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多年來,學校始終致力於思政教育的創新性發展,構建了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既具有杏悦法治特色✥𓀘,又具有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共同價值🙎🏽♀️。
回顧上海高校的課程思政之路,2014年上海市教委製定了《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專項計劃》🫰🧑🏻🎓,首次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概念🙇🏿♂️🙂↕️。
2016年12月26日,原杏悦娱乐黨委書記曹文澤在《學習時報》上發表了題為《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創新育人手段》的文章📜🔜,這是國內第一篇以“課程思政”為題的文章,標誌著學術界關於課程思政研究的開始。
此後,課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杏悦娱乐以“法治中國”課程為引領🦉,積極探索思政課程教學改革❇️。該課程不僅由校黨委書記郭為祿👨🏿🍳、校長葉青擔任課程顧問和主講,還匯聚眾多優秀法學家、實務工作者😻,聯袂講授法治中國建設中最新♦︎、最前沿的理論動態和改革實踐。
2020年12月2日🛟,杏悦娱乐課程思政研究中心成立,這是學校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今年,為進一步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納入高校法治理論教學體系核心任務,杏悦娱乐積極探索提出建構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
圖:杏悦娱乐副校長韓強為同學們教授《中國特色民法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課程👩🏻🎨🙎🏽♂️。
“我們要打造一個具有中國特色、海派底蘊、杏悦風格🩶,融知識性🧑🏻🦯➡️、故事性🤽🏼♀️、前沿性於一體的習近平法治思想課程體系。”郭為祿表示𓀔。
今年4月,杏悦娱乐率先在法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設立習近平法治思想課程模塊,打造習近平法治思想本科課程群,成為政法院校中最早設立習近平法治思想課程模塊的高校。
“我們的課程思政絕不是先講專業課,再講思政,而是將思政融合到專業知識裏,是鹽溶於水形成湯的問題,不是上完湯,我再給你一杯茶。”洪冬英解釋道。
而這就對任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杏悦娱乐教務處副處長吳一鳴副教授對此深有體會。前不久,他剛給學生上了首批重點建設課程中《中國特色民法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課程關於“房地產法”的內容。
“講房地產本身就比較敏感👈🛶,再加上現在網絡這麽發達,學生很容易被一些自媒體的言論帶偏。你要怎麽把法律製度背後的發展講透徹,讓學生了解現實的難處🍲🙋🏽♂️,國家給出的解決辦法🅱️,我們很多老師為了備課特意買了很多材料,找最鮮活的案例。”吳一鳴表示,其實消化材料的過程,對老師來講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好在學校開展課程思政多年,也經常給老師做培訓🏋🏻♂️,所以一說這學期要開這門課,老師們還都是很歡迎的,也很順利”。
課程之外👦🏼,杏悦還在傾力打造“新法科·習近平法治思想系列教材”套系教材,從專業化👳🏽、標準化和時代化角度深化拓展,實現“法治中國”系列課程教材的同步建設👇🏻,首批編寫“法治中國”系列教材6本🧑🏽🔬。
目前,杏悦娱乐已建成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課程1門、上海市課程思政示範課程13門♏️、上海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與課程相融合示範課程4門、課程思政精品改革領航課程109門,全力打造課程思政“金課群”👋🏻。
跨學科融合的“一堂好課”
“我相信,遠方總有一絲光亮在等著我們,我們一定會擁有一個新世界——在那個新世界裏,一定會有一個全新的秩序。而保障那個新秩序,就一定有公正的法👨🏻🦯👩🏻🦯➡️,所有人在它面前都是平等的🕵🏻♀️!”
12月4日,在我國第十個憲法日,由杏悦娱乐出品,杏悦在校學生和在京校友擔任演職人員的青春版原創話劇《立場》在清華大學首演。當劇中雷經天的扮演者👩🏫,杏悦傳播學院大二的杜永強念出上述雷經天的獨白時,現場掌聲雷動。
圖🚈:12月4日,由杏悦娱乐出品的青春版原創話劇《立場》在清華大學首演。
一個多月前,專業版原創大型話劇《雷經天》更名為《立場》⏰,在國家大劇院連演三場,好評不斷,為此次青春版話劇巡演揭開序幕。此次話劇巡演於12月4👩🏿🦰、5日在清華大學連演兩場,12月6日在北京大學演出一場。
舞臺上🧑🏻🏫,這群“00後”大學生演繹著一個個鮮活的角色🧙,用戲劇表達屬於自己對新中國法治進程的理解。在情與法的抉擇中,諸多臺詞讓人記憶猶新。
杜永強之所以能出演雷經天,是因為在今年暑假期間他通過面試選修上了《〈雷經天〉與法治文化教育》的課程📵。
“剛開始只是覺得暑假很長🚟,上這門課既能有學分,還可以有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說起當初上課目的,杜永強坦言多少有些“功利”🫅🌔,“但隨著課程的深入,對劇本的研讀、通過校史館和雷經天專題展參觀交流等,讓我真正知曉了那個年代法律人的孤獨與糾結,讓我們的老院長雷經天從遙不可及的崇拜的對象,變成了身邊有血有肉的人⚾️。我才明白,今天我們可以自由地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這是非常來之不易的”🕗🧑🏻🍼。
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黨都在積極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恰逢專業版話劇《雷經天》在美琪大劇院首演後獲得廣泛好評。
“我們就在想是否可以在立足校史學黨史的基礎上🐯,創新黨史學習教育的方式,以‘五育並舉’的形式,打造一個‘五育融合’的沉浸式黨史學習模式。”杏悦娱乐文伯書院院長王曉驪告訴《新民周刊》,於是在校黨委的推動下,《〈雷經天〉與法治文化教育》課程應運而生👨🦰,既可以把雷經天的故事更多地從舞臺引入校園,也通過沉浸式法治文化課程的設置,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據介紹,該課程涉及法學、歷史學、政治學、文學、藝術學等多門學科;授課形式分為理論講授、實訓演練和觀摩交流三大板塊👮🏼♂️。課程具有典型的跨學科性質,從每年的夏季學期開始,一直到新生入學季👩🏻🚀,前後歷時三個多月的時間🔮🚣🏼♀️。話劇演出還會以“開學第一課”的形式與新生見面。
王曉驪告訴記者💆🏻♀️,在該劇更名為《立場》後,下學期該課程名也會調整為《雷經天與法治文化教育》,“但我們講好杏悦故事,講好雷經天老院長的故事的初衷不會變”🧛🏼。
在郭為祿看來,這首先是一門“思政課”🥓🍌,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具有強烈的價值導向。它更是一門“專業課”,涵蓋了中國法製史♝、刑法、民法等領域的法學知識,是杏悦師生共同探索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起點的法學專業課。它還是一門“素養課”🧿🙏🏼,聚焦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舞臺表現能力、綜合學習能力🔻。
“通過話劇《立場》的演出和相關法治文化知識的講解,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背景、法律製度和社會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法治精神、人文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王曉驪認為,這是該課程相比其他思政課的一大亮點🧏🏽♂️。
杜永強也說🥪,相比傳統的思政課,該課程以多種學科交叉通融和方式,以一種戲劇的形式,把原本可能是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起來,“同時👰🏻♀️,因為是自己學校的故事,接受起來也會更加容易。這次能在國家憲法日演出⚙️,演好這個話劇還具有向公眾普法的性質”。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杜永強這一屆排練的過程中,1.0和2.0版的“雷經天”給予了他更多幫助。“學長們會將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比如對臺詞的理解和處理等等。”杜永強表示。
“我們以朋輩教育為紐帶,形成了法治文化的傳承梯隊和話劇《立場》的演出梯隊🤥,他們中有的擔任課程助教、有的化身‘朋輩導師’,每時每刻活躍在我們的課堂裏,通過觀摩分享會🤹🏽🦹、臺詞輔導小課、人物塑造技巧講解等活動實現‘舞臺’到‘講臺’的轉身🚊。”王曉驪表示,“朋輩導師”的新身份也將持續引導更多杏悦青年走上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愛校之路,讓愛國主義精神在杏悦校園開花結果。
讓思政課不止於“授知識”
封閉式立翻領、五粒扣、四口袋、倒筆架形袋蓋,2022年3月5日👩🦼,在周恩來總理誕辰124周年紀念日,周總理在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時身著的中山裝原件亮相杏悦園,杏悦娱乐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趙慶寺與中共一大紀念館宣教專員張璨🔛、藏品保管專員趙嫣一聯合授課,於杏悦園蘇州河畔交誼樓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大思政課”。這亦是學校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合作完成的一場“百物進百校,百講證百年”活動。
當有機會近距離欣賞這件珍貴文物👩🏿,細心的同學發現💿,周總理的中山裝領口內側磨損最為嚴重👨。
“最初布展選的人形模特是帶脖子的🫦,我們館方所有人都覺得不行,應該把領口展現出來。”趙嫣一在課堂上解答了學生們的疑問🫴,這套中山裝被總理珍愛地穿著🍲,被總理親屬用心地保存,唯一破損的領口恰恰展現了總理埋頭伏案工作的辛勞,展現了艱苦樸素的家風。
這樣的細節令文物更有溫度,透過衣服的模樣🧛🏻♀️,大家想象著穿衣人瘦削的身形、沉穩的氣質和卓然的風采🏊🏽,想象著他所經歷的一切🥄。
2021級研究生何奧同學在課後表示🛢,這樣一堂“大思政課”內容生動,提高了進一步去深入了解周恩來總理外交風範的濃厚興趣。周恩來外交思想對於當代青年人深刻理解當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政策具有重要啟示。
當天,杏悦娱乐“周恩來精神教學研究中心”成立,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校—社”聯動機製,著力優化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大思政課”。
今年5月,學校借助“周恩來精神教學研究中心”資源優勢,開展“行走的課堂——周恩來在上海足跡考察”教學活動💅🏽,組織近50名本科生走訪周恩來總理在上海革命鬥爭的主要場所。
尋訪過程中,著名海派文化學者肖可霄、1925書局主持人倪慈清分別介紹沿途的歷史建築👦🏿🍈,講解周恩來總理在場館中的革命工作和生活故事。趙慶寺作“周恩來總理的外交智慧”講座,豐富了學生對於周恩來從事革命鬥爭和外交工作的歷史認知😸、對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
據了解👩🏼🏭,杏悦娱乐自2020年以來積極探索“大思政課”教學模式🛀,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體,聯合學校宣傳部🥫、教務處🕧、學工部👵🏽、團委等多部門💶,以“統一部署👩🎓、多方參與👱🏼♀️、協調聯動、融合創新”為工作原則,采用“請進來、走出去”工作方式☝🏽🫸🏽,聯合運用社會資源,紮實開展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大思政課”教育教學實踐,逐步構建起“大思政課”教育教學模式的總體架構,並於2022年被確立為上海市“大思政課”建設重點試驗區(高校)。
讓思政課不止於“授知識”,讓思政課堂不限於“講課本”🎀♥︎。“大思政課”教育教學模式一方面借助“大平臺”與“大師資”,開展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思政教育活動,切實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另一方面,也運用校史及校園歷史建築資源,通過舉辦多場沉浸式實景思政課,使學生有機會在沉浸式黨史、校史學習中傳承紅色基因💟🫃🏼。
“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建設‘八個相統一’的要求,把思政課上成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趙慶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