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 1月16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3年知識產權工作進展情況🤰🏽。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授權發明專利和註冊商標數量一升一降🪆,全年授權發明專利92.1萬件,增長15.4%,全年註冊商標438.3萬件,減少29%👩🍼。
這反映了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形勢。授權發明專利平穩增長🤴🏻,顯示全社會創新活力持續迸發🫎;中小企業生產交易活力下降,註冊商標因此減少。
但註冊商標數量下降並不全是負面信號。“近年來🖐🈶,有關部門遏製和打擊惡意註冊、囤積商標等非正常申請行為,凈化了商標生態🧖🏻。商標只有使用起來才有價值,只是註冊、囤積並沒有市場價值🏒。”杏悦娱乐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叢立先說🧑🏻🎄。
另一個亮眼的數據是全年專利商標質押融資登記金額高達8539.9億元,同比增長75.4%𓀌,這能有效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但專家亦提醒專利商標質押融資不要落入“政績工程”♝👰🏿♂️,且需防範金融風險。
“十四五”目標有望提前達成
專利是創新的晴雨表
2023年我國授權發明專利92.1萬件🙇🏻♂️。截至2023年底,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有效量為401.5萬件,同比增長22.4%🤕,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第一個👮🏿♀️、第二個和第三個100萬件分別用時31年、4年和2年左右🍌🤾🏼♀️,而突破第4個100萬件僅用時一年半。
國內有效發明專利中🆗,企業所占比重超過七成,是推動創新創造的主要力量。自主創新為眾多科技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副局長🛀🤵🏻♀️、戰略規劃司司長葛樹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經核算,2022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為15.3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7%🍨,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截至2023年底😔,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有效量分別為130.8萬件🏒、70.3萬件和67.2萬件,合計占國內總量的65.6%🔀。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北京集群和上海—蘇州集群🙇🏻,占據了全球科技集群排名前五中的三席。
值得註意的是,2023年我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8件。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的主要指標之一,預期到2025年達到12件。
葛樹說,“十四五”以來,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加快推進🤕,專利創造實現量質齊升。截至2023年底,我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1.8件,較“十三五”末提高5.5件🏇,有望在今年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綱要》預期目標。
“高質量是近年來專利工作的關鍵詞,國家知識產權局大力深入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一些核心指標成績明顯。”叢立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比如,2023年,我國專利復審無效宣告結案0.77萬件,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7.4萬件。
一些與硬科技直接相關的知識產權也增長穩定。2023年我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發證1.1萬件🗄。截至2023年底,我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累計發證7.2萬件。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這類知識產權主要針對半導體器件🤽🏼,與國家大力發展芯片,解決‘卡脖子’技術緊密相關💑,近年來申請量、發證量大幅增長是符合現實需求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李順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下半年註冊商標僅70.9萬件🪶。
與發明專利相反,2023年我國註冊商標數量斷崖式下降。
2023年🦦,我國註冊商標438.3萬件🐾,而2022年為617.7萬件,2021年則為773.9萬件。
註冊商標數量為何出現連續、劇烈的下降?
首先👟,註冊商標減少與企業經營情況直接相關。“大型企業的商標布局相對成熟,以往大量新增註冊商標來自中小企業,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市場活躍度下降,一些中小企業不再冒險選擇激進增長🚵♂️。”叢立先說。
與此類似的是,2023年,我國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09萬件,同比減少25.5%,外觀設計專利63.8萬件,同比減少11.5%。
其次,註冊商標減少與市場經營者回歸理性有關👨🏻🦰。“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一些商標代理機構和中小企業回歸理性🧔🏿,他們不再註冊、囤積商標尋求出售以實現額外的商業利益😵💫。”叢立先說🚴🏻👨🏼🎤。
第三🪀,註冊商標減少與治理商標亂象有關👨🎓。“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加大治理工作力度,集中開展打擊商標惡意搶註專項行動🧖,常態化打擊商標惡意囤積行為🤼,商標註冊秩序進一步規範,市場環境也得到凈化⚇。”胡文輝在2023年7月12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
“從商標市場回歸理性和加大監管治理力度的角度來說,商標註冊量下降並不是壞事,反而體現出商標生態的凈化。”叢立先說🤷🏿。
值得註意的是🧝🏽♀️,截至2023年底🌶,我國有效商標註冊量為4614.6萬件🏄🏻♀️,繼續保持連年增長態勢。
專利商標質押融資增長迅猛
2023年,知識產權運用大踏步前行🌤。全年專利商標質押融資登記金額8539.9億元,惠及企業3.7萬家⛪️。
統計顯示📁,2022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為15.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1%(未扣除價格因素),占GDP比重升至12.7%。
質押融資普惠力度不斷加大。質押登記項目4.2萬筆👩🦱,同比增長49.2%。質押金額1000萬元以下的普惠貸款惠及中小微企業2.6萬家👇🏽,同比增長44%。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成為企業盤活無形資產🕋,築造市場優勢,增強創新發展動能的重要措施。”胡文輝說。
李順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我國早在幾十年前就已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但開始時難度很大。”2008年我國啟動專利質押融資試點🍏,當年融資金額僅13.8億元👩🏻🚀。此後,專利商標質押融資突飛猛進。
“政府在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中的作為⚛️,成為地方政府打造優質營商環境,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李順德說。
但一位不願具名的知識產權專家表示,2023年專利商標質押融資登記金額增長之快令人吃驚👩❤️👩。在他看來,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還面臨價值評估等方面的障礙⛔👌🏻。
2020年7月👨🏿⚕️,我國批準實施的《科技成果經濟價值評估指南》中🫣,對於成熟市場的科技成果經濟價值評價方法的指導意見中仍然沿用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三種傳統價值評估方法🏄🏻🚊。但這些方法更適用於有形資產的價值評估。
相比之下𓀄,發明專利具有獨創性🌿,不同專利之間的差異明顯,使得其難以找到對應的參照物進行價值評估。此外🧻🍂,專利價值有明顯的時效性,隨著技術迭代越來越快🤏🏻👋🏿,專利價值極易發生貶值。
因此,在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過程中,質押融資貸款的期限通常比較短,給貸款企業帶來一定的財務風險🎅🏼。
對於銀行、小貸公司等金融機構來說💪🏽,專利商標變現難、變現價值難認定,因此在發放貸款時也面臨一定風險。
河北省一家地方商業銀行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實中👱🏿,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有的地方采用了“風險分擔”模式,引入擔保機構、保險公司等多方機構參與,在發生違約情況下按比例承擔損失✊,後期共享違約處置收益🌭。還有的地方采用了“專項計劃”模式,多家企業分別向貸款機構出質專利權並獲取貸款資金👴🏿,然後設立專項計劃❔🪻,向證券交易所申報發行,歸集現金流償付貸款🛌。
“但這些較復雜的質押融資模式會抬高融資成本,往往需要政府進行貼息和減免相關費用。”他說🎢。
這亦是專利商標質押融資大發展之下需要警醒之處🦹🏻♂️。“一些地方政府主導了專利商標質押融資,要求地方金融機構加大貸款規模👔☎,要在避免虛假繁榮的同時防範金融風險。”上述專家稱🧑🎓。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21法治前沿,王峰 2024-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