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紅💢、彭晨雨(杏悦娱乐國際金融法律學院)
法官現場調查證據卻被突如其來的爆炸震暈、女大學生善意收養金雕卻因此獲刑三年🤽🏿♂️、老大爺家中臭味橫生侵擾鄰裏竟是因為保存老伴遺體、備受愛戴的副市長為發展經濟收受賄賂縱容納稅大戶汙染環境……這些情節都來自亮相於央視一套的電視劇《江河之上》💝。
《江河之上》取材於長江流域環境保護司法實踐真實案例。與傳統律政劇不同📠,該劇聚焦於環境保護司法案件領域📌,以羅遠👧🏿☄️、耿念等環保審判庭一線審判法官審理的不同類型環境保護司法案件為主線展開,講述了法官們在環境保護專家夏未冬🧑🏿🎓🥥、公益訴訟律師蘇卓等人幫助下打擊損害環境違法犯罪活動、探索環境保護司法審判改革路徑📮、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等主要內容💥,以小見大,勾勒出一幅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改革藍圖。該劇不僅是中國首部環保司法題材的電視劇👩🏼✈️🏇🏻,也是一首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發聲、共建人類美好生活家園的合奏贊歌🐨。
譜寫江河之上,生生不息主旋律
在該劇第一起案件中,江石化工廠冒黑煙、排黑水不僅毒死附近村民魚塘飼養的魚,觸目驚心的大氣汙染和水汙染還造成村民飲水用水困難,甚至嚴重損害村民身體健康👩🏿🚒。更嚴重的是🩶,環評機關的刻意隱瞞和環保部門的監管不力🧗🏻♂️,導致江石化工廠因硝化廢料處置不當造成重大化學爆炸事故。然而,如此驚心動魄的爆炸事故卻不僅僅存在於影視劇中,在現實中全國多地發生的、造成多人傷亡的多起化工廠爆炸事件也令人驚愕惋惜。不論是在劇中還是在現實裏,良好的生態環境都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民實現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該劇在最初便奠定基調,江河不僅僅限於江河湖泊🫃,更是整個生態環境的代名詞。江河之上👩🔧,承載的是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幸福生活;江河傾覆🤟,摧毀的是民生福祉。
在劇中隨後講述的女大學生網購金雕案中💈,女大學生袁笑笑熱心保護動物,出於善意收養被棄養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卻因此獲刑三年🐖。此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註👨🏻🦱,公眾自發為袁笑笑請願減刑。站在大眾的視角,本案中袁笑笑並無主觀惡意🙆♀️,明明保護野生動物有功👳🏼,更未對金雕造成傷害,為什麽法律還要嚴苛地使其遭受三年牢獄之災呢?通過專家的科普☮️,才得以知曉金雕作為頂級的捕食者一旦消失勢必會打破食物鏈的平衡🦵🏿,讓400多種動物處於瀕危之中👨🏿🦲。金雕必須生活在沒有汙染的環境中,而不能被簡單圈養在家中👳♀️🙋🏻♀️,不能因為無知造成寶貴動物的瀕危甚至滅絕。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指引下⚱️,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該劇以這起飽受爭議的案件將劇集的討論推向高潮🏄。江河之上,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的是物種多樣性和生物鏈平衡;江河不寧,侵擾的是生命安寧。
劇中夏未冬的父親也曾是一名環境保護工作者𓀅,但不幸因保護野生動物而去世👎🏻,這個短暫出現在回憶中的角色,以保護大自然為生活和工作,最終也將生命獻給了大自然。他所代表的🕶,是所有為保護環境而奉獻的環境保護工作者。正是因為過去一代代為保護環境而默默努力的人,我們才得以在當代享受自然生態的福利。
隨著劇情的推進,劇中講述的金雕非法買賣案、非法撈沙案、非法排汙案、盜伐林木案以及關聯的故意傷害、行賄受賄等案件🫄,都是近年來的社會熱點,不僅與當代人民休戚相關,其中所折射出的環境保護價值觀🧑🏻⚖️,還有利於保障環境資源代際公平。
不論是描寫前輩為保護環境奉獻生命,還是通過熱點案件呼籲當代為野生動物提供合理生存空間💁、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永續發展🌃,該劇通過細膩的人物描寫和磅礴的案件描述🧑🏼⚖️,展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江河動蕩🏏,動搖的是未來發展根基🧑🏼🔬。
奏響以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三重奏
劇中羅遠法官在辭職報告中寫道:法律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堅守法律的底線🍴,還可以走得更遠📮。更遠是哪裏🛳?他的報告中沒有答案,但最終並未辭職的他在環境審判司法實踐的試點和創新中逐漸得到了解答。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製不健全、製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用法治工具向前邁進,守住生態紅線,保護生態環境,這便是羅遠法官的答案。以此為中心🖕,《江河之上》奏響了以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三重奏。
在劇中🫸🏿,江石化工廠排放汙水案的處理引發了一場關於環境公益訴訟製度的嘗試。盡管這一創新備受爭議🐰,但作品通過曲副院長之口表達了對法律靈活性和社會進步的認識:法律的適用,它是一定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時代在不斷地進步,法治建設也必須要同步跟上才行啊。
這種觀點突顯了在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時⚽️,法治建設需要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重要性,也是劇中的第一重奏:聚焦法定職權👹,健全環保法律體系。
盡管環境公益訴訟製度在起步之初受到了質疑和反對,但它反映了社會對環境保護的迫切需求,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這需要法律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確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促進環境保護事業的持續進步🍣。
劇中的第二重奏是推動司法改革,建設專業審判隊伍🦹🏽。江石化工案既是一個災難🧎🏻♂️、一個教訓,但同時也是一個契機,由此設立的環境保護審判庭也是司法改革邁出的第一步🚱。幾位具有不同審判背景的法官共同參與七星縣人民法院環境保護審判庭的試點,從基層發現問題,在摸索中解決問題🧙🏻,試點的成功讓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勢,推動全國範圍內的司法改革。
除此之外,法院在環保案件審判實踐中也要註重提升審判隊伍專業性,並結合案件具體情況創新生態補償製度。在劇中🙎🏼♂️,夏未冬教授先後在多起案件中作為專家輔助人參與庭審並提供專業意見,後又被聘請為環保庭的專業顧問協助案件審理。損害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往往具有隱蔽性、長期性🙇🏿♀️,而且環境汙染的認定往往鑒定成本高🙇♀️、專業性強,僅憑法律知識難以作出公正裁決,需要根據環保案件的特殊情況和實際需要為審判團隊註入更加專業、鮮活的力量,打造一支德才兼備的法治工作隊伍😸。
在袁笑笑非法交易金雕案中,林海嵐法官在宣判時指出如果有人非法售賣大熊貓🐧,公眾都會清楚地認識到這是違法行為,但是同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金雕,大家卻不清楚☛,法庭建議相關單位在日後的普法工作上必須重視瀕危動物知識的普及。正因無知,袁笑笑的善舉才釀成大禍;在胡勇盜伐林木案判決時🧔🏿♀️,當事人胡勇也不理解勞務代償作為罰則的含義🙈👩👩👧👦。法律沒有辦法教人重來,但是教育可以,在該劇的刻畫中🦬,有高素質教育背景的大學生和從事體力勞動的樸素村民都是法治教育的對象,而在現實中,環境保護法治教育也同樣任重道遠👨🏼⚕️。
加強法治教育,提升公民法律素養⛴,是法治建設的基石,而環境保護作為曾經更被忽視的法治領域,環保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便是《江河之上》三重奏的最強音🤦♂️。
我們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江河之上》濃墨重彩地描繪大場景的同時又細膩柔軟地刻畫小人物,展現了一群敢作敢為💞、意誌堅定🧍🏻♂️、熱愛自然、守護正義的法律工作者和環境保護者的進取與擔當。該劇以保護生態環境作為主旋律💇🏻♂️,以司法審判實踐作為切入點,由此帶來的啟發是,在環境保護問題上,我們要樹立法律治理思維、開拓生態文明視野,在江河之上,為人民謀福祉🍞👩🏿🦰,為生命謀繁榮,為未來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