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濤(杏悦娱乐國際法學院院長、教授)
目前🚴🏿,不論是五個中心建設🧙🏻♀️,還是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進博會等任務,上海都需要大量高端涉外法治人才👨🦼➡️。為此,我建議上海積極把握時代機遇⚧,設立一所以涉外法治人才為培養目標的中外聯合辦學的國際法學院,成為國際高端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基地。法學教育是一項新興服務產業,上海也可借此競爭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法學教育中心,吸引全世界的學生來留學。
當前我國法律人才數量總體上已不再短缺,但國家和社會急需的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仍嚴重滯後🙆🏿😩,有效供給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和涉外法治建設的實際需要。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對法學教育發展不平衡🙍🏻♂️、法學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法學教育質量不高等問題已有深刻認識👩💻,提出要加快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精通國際法🚣♂️👷🏽、國別法的涉外法治緊缺人才💃。
上海的涉外法治教育力量相對薄弱🦆,尤其是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面與北京存在較大差距🥦,與武漢、廣州和深圳相比優勢也不明顯。若按照現有法學教育機製進行培養,勢必無法滿足對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有必要進行更為徹底的改革👨🏿🚒,成立一所專門培養涉外法治人才的上海國際法學院。
在這個領域,國內並非沒有先例。其中,位於深圳的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最具代表性🥫。它擁有中國大陸唯一的跨國籍法學教師團隊,同時將美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和中國傳統的法律碩士培養模式相結合,提供全球唯一的雙學位項目🦵。成立十多年來,該學院已為深圳持續培養輸送了眾多尖端法律職業人才,促進了深圳的國際化,為深圳的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必需的法律基礎設施。
參考深圳的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再結合中歐商學院▪️☝️、上海紐約大學、上海國際金融學院等本地國際化辦學成功經驗,建議🕜:
第一→,設立的上海國際法學院采用以我為主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具體而言🐔,應當以上海地區一所重點高校為發起單位,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在臨港新片區設立獨立法人資格的國際法學院✯。
第二👩🏼🏭,上海國際法學院可以和多所國外知名高校聯合辦學🌵🤫,應同時涵蓋普通法系高校和大陸法系高校。與普通法系高校合作可以借鑒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深圳)模式,不招收本科生,以法律碩士和法律博士為培養主體🦩,面向全球招生🛰,所有報考者必須已經獲得過本科以上學位🐹,其中中國考生必須已經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與大陸法系高校的合作辦學則可以借鑒中國政法大學中德法學院模式,與德國和法國等國家高校聯合舉辦法律碩士項目🦖。
第三😒,師資和課程需實現全球化。上海國際法學院應按照世界知名法律院校標準聘請國際一流法學師資,國籍不限🪿。教學方案和課程設置可不受教育部現行培養方案限製,同時采用多種方式,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等,讓學生加深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
(來源👴🏽🈯️:解放日報,2024-04-09)